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-经验分享

作者:收集于网络

在我们申请基金之前,决不能抱着申请不到就怪别人,申请到了就沾沾自喜的心态,我们要认清以下事实:

1.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有黑幕么?

肯定有黑幕,有人的地方就有黑幕。我们在撰写标书的时候,是否可以多把目光放在自身的标书上,保证每一个标点都是正确的,做到这样的程度,就可以坦然面对任何黑幕(如果正好偶然碰到的话)。


2.评审专家都是关系户么?

要相信绝大多数的评审专家都是公平的,本人也读过不少本子,很多本子读下来一气呵成,有的本子读下来不知所云,要相信本子质量过硬是通过的唯一标准,即使运气不好偶尔不过,来年必定能过,最怕的是不找自己的毛病,只指责别人的所谓“不公”。


3.SCI论文重要么?

非常重要!很多人动不动就以本学科不易发表SCI作为借口,但是大家要知道,NSFC的学科划分已经非常细了,所以基本不会有“关公战秦琼”的状况发生。评审们基本都有一个共识:“发表了很多SCI的研究者不一定能够做好大项目,但是没有SCI的研究者一定做不好大项目”(当然,青年基金的要求会放的很宽,一般只要有比较好的创新点即可)。


4.“我就标书里只有一些错别字,为什么把我毙了,这不公平!”

在基金评审中,错别字或者一些明显的bug是非常碍眼的,一个基本没有错误的本子,大多是修改15遍以上的,甚至连标点符号、全角半角、参考文献格式、上标下标都完全正确,所以有明显错误的,基本都是修改3遍以内的标书,这样的标书给评委看后能给好评么?


5.“90%以上都是关系户,我们怎么能争的过!”

关系户肯定是有的,但是绝对不可能有90%。我认识的周围的同行,没有人是靠关系中标的,我们始终要相信“过硬的本子才是中标的唯一标准!”,如果你争不过没有关系的同行,那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。


最后,从本人自身的经验来看,如果没有中标,不必过分纠结,也不必深究原因(自身本子原因必须深究)。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修炼自身,坚信“发文章才是王道”,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埋没,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
(二)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


什么是好的选题?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,因为评审者口味各不相同,侧重点也各有差异,而我们并不知道本子会落到谁的手里。但是,一个好的选题还是有一些共性的,如果您的选题能真正做到以下几条,那么基金的申请就成功了一半。


1.一定要具体

对于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,切忌内容不要空泛,切入点一定要准确。要有一个具体的研究目标,要让评委看到最终项目的结果是可以解决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,“恶性肿瘤治愈方法研究”这类课题基金委绝对是不会给钱的。并且宽泛的课题也让评委认为难以达成,同时在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上也要具体准确,不能泛泛而谈,要用具体的实验方案说明可以完成该课题。


2.切忌吹牛皮

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,已经不是那个动辄世界领先,填补国内空白的年代了。在选题上,宁可创新性弱一点,不可吹牛皮说是世界首创,填补国际空白云云,评委随便PubMed上一查就露馅了,露馅的代价通常就是直接C评出局。


3.课题必须要切实的解决一个科学(临床)问题

问题不在大,而在于解决。必须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,找到一个好问题,一般课题也就确定了。而通过技术去找能够解决的问题,就会产生一个问题,课题不具体,一般首先毙的就是这种本子。


4.创新性一定要有

这个一般是本子被毙的最多的理由。创新性这个东西,见仁见智,创新性太好了,基本没有别人研究,一般这样的研究基础相对比较冷门且薄弱,容易以难以完成的理由被毙。但是创新性没那么好的话,又说这东西很多人研究过了,没有意义。现在的科研,基本没有完全脱离别人的研究的课题了,所以选题需要有一定的平衡,在此不详述。一条最基本的定律,就是在PubMed上没有和标书直接相关的研究论文。


5.可行性一定要强

很多课题,创新性绝对一流,但是一看就知道是mission impossible,例如“如何在太阳上着陆”这类课题,创新性极强,绝对没有人做,但是一眼看上去就不可能完成。很多刚毕业的青椒容易犯这样的错误,雄心壮志,或者说无知者无畏,一上来就想解决世界难题,结果当头一棒,从此一蹶不振,还愤愤不平的说被打压,这里我只能说“再过几年多见见世面就好了”。


6.选题要选自己有工作基础的领域

这条其实与上条一样,有工作基础才有可行性,基金委出钱是要看到结果的,比如现在细胞自噬比较火,总不能一个做流行病学的学者去申请细胞自噬的课题,明显无法完成的、没有研究基础的课题基金委肯定是不会资助的。



(三)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的写作


如果说立项依据是标书的灵魂,那么研究方案就是标书的骨肉。一份标书能否中标,取决于很多因素。创新性固然重要,但是评审更加关注基金是否有可能“打水漂”。因此,好的研究方案可以让评委看到一个合理、可靠、可行的标书,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空想。


在立项依据充分阐述的基础上,紧接其后的研究内容的凝练显得至关重要。通常研究内容为三到四句话,大约150字左右。研究内容要集中并与研究目标紧密一致,只作支撑课题最关键最必须的内容。不可为多做实验显示劳动量或增加预算而使研究内容过空过泛。


在具体的实验方案的阐述上,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适当的突出申请者的研究背景。如果申请者有5年之前发表的高水平文章,根据规范无法在研究基础中呈现的时候。可以在这里加以暗示,这样既没有违反标书写做规范,又使审稿专家对于申请人的学术背景有一个好印象。


例如:(1)免疫共沉淀:收集小鼠肝组织组织和相关细胞后,采用Thermo Pierce公司的免疫共沉淀试剂盒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。具体方法可见申请者发表论文Cancer Research 2009;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8。


不能因为实验方案特别是具体实验步骤过于琐碎就不重视,实验方案可以不时髦,但是一定要合理、可靠、可行,千万不要有漏洞。很多时候,在审稿专家手里的标书质量都很高的情况下,一个漏洞就可能导致整个标书被否决。当然,如果思路好,材料独特,方法新颖,会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。


由于审稿专家审阅标书的时间非常有限,因此研究内容切忌复杂,步骤要简单明了,充分显示申请人对所有的实验方法都非常熟悉,不需要写的太具体,其中常规实验可以简要带过,关键性实验需要强调是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,至少是有相关的实验基础。


所有的关键技术都要有文献出处(最好是申请人的文章),有文献就代表着没有疑问。同时关键的实验材料必须已经具备,或者可以获得,并附有相应的证据。总之,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让评审专家相信标书可以按照计划完成。


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