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篇SCI被正式接收,分享经历

作者:收集于网络
大家好!我是一个论坛新手,如有不当之处,请各位见谅!

前几天收到了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的正式接收通知,的确心情很美,虽然影响因子只有2多,但这个期刊是我所在研究领域中最高层次的SCI期刊之一。2014年秋天在实验室进行二审修改时,就想如果这篇文章能发表,我一定要在小木虫上把它的所有历程分享出来,希望能鼓励更多学术路上孤独前行的朋友。现在,是履行诺言的时候了。

本人博士二年级,2014年春天突然脑子微热,希望自己发表出一篇SCI文章,不为什么,就是单纯的希望在学术道路上前行。由于导师并不熟悉我研究的课题,我博士阶段的论文写作都得完完全全靠自己琢磨(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的)。像我这样的情况要想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学术大牛的具体指导,只有一种路径,就是踮起脚尖努力拔高自己,写一篇文章投到这个领域的高水平期刊去,从审稿人的各项意见中吸收营养,最后文章将得以巨幅提升,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。大家知道,国外高层次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本身就都是研究领域内的顶尖专家,他们审稿很认真,意见给的很具体,尽管修改过程艰辛,只要耐心修改,文章一定会有质的飞跃。好了,言归正传,这篇文章的历程如下:

一审阶段:2014.5.6——2014.6.22
2014年5月初初稿投出去,6月20多号收到一审修改意见,三个审稿人加上编辑,意见加起来7页左右,真的是问题非常多。第一个审稿人把文章狂批一通,说这么多的英文表达错误简直是在浪费他/她时间,初稿水平太低,他估计看完后心情非常不好,除了骂文章,基本没给出什么具体的意见。第二个审稿人非常认真,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文章,给出了一大推修改建议,大到文章结构、逻辑关系,小到语句表达。按照他的意见修改的话,文章就相当于是重写了一遍;所以他最后说真诚地鼓励我继续研究,但善意地提醒我改投一些低层次的文章。第三个审稿人也很认真,给出的意见也很多很具体(其实,我知道这个大牛是谁,我看过他很多文章,他之前也审过我的一篇EI文章,我按照他的意见仔细改了,最后发表了)。我看完一审意见,先是绝望,再是希望。绝望是文章真的面目全非,要改的话基本就是重写了,我绝望了一上午。后来的一个瞬间,我突然想到在这样不堪的情况下,编辑还给了修改机会,说明研究内容还是可以的,好好改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。我又想到自己鼓足勇气去投这个期刊,本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,希望能得到大牛们的具体指点,本身也不过分奢望能在JTG上发表。这会儿,我已经冷静下来了,决心修改。

二审阶段:2014.9.18——2014.10.20左右
我足足拖到9月18才返回的第一次修改稿,这中间除了家里有事耽误了三周外,其它时间我真的在很努力的思考如何改。问题太多了,在6月22到7月22的一个月时间了,我苦思,但无果,有过好多次绝望。也许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积累,才使我能够在8.25到9月18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第一次修改。我战战兢兢的返回了修改稿,心里非常没底。文章进入了二审阶段,我只有等待······
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,二审修改意见返回来了。这回情况比上次好多了,编辑肯定了我的努力,第一个审稿人虽然还不满意英文水平,但开始认真的给出了意见。第二个审稿人对我的修改工作做出了完全的肯定,并对文章的研究假设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。第三个审稿人依然认真的给出了很多很多意见,包括方法的补充,结果的表达、作图等等。虽然又是6页左右的意见,但这回我并不紧张,因为这次感觉意见和我文章本身更接近了。只要耐心改,肯定能完成。不像第一回,因为文章太差了,修改都无从下手。

小插曲:2014.11.20——2014.12.7
我20号返回了第二次修改稿,可是一直都显示with editor,我就很纳闷怎么editor迟迟不送审,在手里放十多天?后来12月7号收到了editor来信,他说知道我已经很努力的修改了,但是目前文章的英文水平还是差强人意,他让我把全文的英语表达再好好revise,返回后他再送审。于是,我开始了10来天的书面检查、修改工作,这中间找了一个留学生帮忙。

三审阶段:2014.12.19——2015.1.25
漫长的等待后,终于迎来了三审意见,是好事!所有的审稿人都说文章已经达到了JTG的水平了,可以接收了;editor让我再做最后一次language revision, 然后才可以正式接收。此时,文章的状态也已经是Accept subject to amendment。收到这份邮件时我正在家中,这是一个星期日的清晨,落地窗外是一大片洁白的积雪覆盖着冰封的河面,我举目远眺,忆起这篇文章的所有历程,留下了激动的泪水。我知道,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,终将迎来喜悦的一刻。

我把文章打印出来,认认真真的修改了语言,于2015.2.2返回了最后修改稿。2月9号,我收到了正式的接收通知。

对于那些拥有很牛的博导、很牛的实验室的朋友而言,这篇文章微不足道。这篇文章是我的第一篇SCI,我自己觉得真的很不容易。把这段经历完整的分享出来,希望鼓励与我一样在学术领域上孤独奋斗的朋友,也鼓励自己再接再厉。
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