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大四的时候就加入小木虫了,这几年小木虫一路陪伴着我,从其中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,克服了无数的困难。如今博士即将毕业,总觉得应该留下点什么,算是汇报。
今天我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终于接收了,心血来潮,那就分享下这篇文章的经历吧。因为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人的第一篇文章,从选题、设计实验、做实验、写文章、改文章、投文章,几乎全部是自己搞定的,老板觉得与实验室主流方向有偏差,所以不看好也不愿多花力气。
本人最初是从事CdSe量子点的生物成像研究的,因为天生愚钝,基础薄弱,没有好的师兄师姐带,就成了废掉的一代。
但正因为如此,我发现了自己慢慢的喜欢上了科研。2012年前后,CdSe量子点的热潮已经过去,我的日子非常难熬,想要深入,但力不从心。
实属无奈,我开始寻找新的方向,老板除了鄙视的目光,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意见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不服输,努力看文献,开始尝试做新的纳米发光材料。
虽然很拼命,虽然很坚韧,但还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idea被别人一篇一篇的发表。我明白一个道理,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很多,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坚持。刚开始是自己好不容易想到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idea,一查文献就发现被别人发表;紧接着,是自己想好idea后,实验好不容易做到一半,却被别人发表(曾有一个课题,拼命做,甚至有个晚上凌晨四点还在细胞房)。虽然悲催,虽然痛苦,但我隐约感觉到我的实力在增强。
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,看到了angewandte上一篇关于复合材料催化的文章。我很兴奋,我觉得我的一种材料也能干成这件事情。于是开始推敲,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,发达了。然而,我又一次被命运无情的捉弄。催化并非是因为我的材料,并非协同效应,而是pH偏碱性造成的。那失败的心情,被人白眼的痛苦,至今历历在目。怎么办,博士即将毕业?没有成型的东西。
没办法。我开始继续做贵金属发光纳米材料。继上次失败后,五一劳动节前一天,无意中发现我做的另外一种贵金属簇材料,虽不发光,却很奇特因为本身具有上面提到了那种催化性质。那种开心无以言表,而这次出于严谨,我排除了所有可能造成假结果的因素。这次运气不错,这个催化性质是可靠的,一查文献,相关材料已经有报道,可以确定这个课题是靠谱的。于是,我没日没夜的干,同时拼命看完了这个领域所有重要文献。
我本不是做催化的,但我还是硬着头皮,从推导米氏方程开始,老老实实从学习一个个的生硬的动力学名称开始,摸着石头过河一般,进入纳米催化研究领域。相当多的测试不会做,就努力看文献自己摸索,同时向师兄们请教。其中一项测试非常困难,要抓取一个自由基,周围没人会。没办法,要不做,研究体系会显得不够深入,于是给做过这项测试的相关论文的作者发邮件,国内的,国外的,谢谢他们给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。接下来,拼命做,从试剂厂家选择,pH设定,详细的测试参数,温度,N2饱和时间各方面着手,经过一个月的摸索,终于完成了这个测试,并成了这个方向的小专家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四个月完成了所有的实验,而且其中大部分数据经过了至少三次测试。我终于有了一个成型的东西。开心。
接下来,我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没日没夜的写和改,终于在11月1日投到了nanoscale,然而30天后却被无情的拒掉,三个审稿人,两个拒稿,一个大修。第一个审稿人很不认真,说我的和某某文章像(怀疑就是国内的某人),没有新意,本人也因此被老板狠批,成了实验室反面教材;第二个审稿人,说我的纳米材料贵,没有前途,随便找了个借口拒掉;第三个审稿人提了大约15个问题,要求补做很多实验。这三十天的等待,我真的是半天半天的数着度过的,非常难熬,看到拒稿信的那一瞬间,我已经全身麻木,欲哭无泪。怎么办?还能怎么办?除了认真修改别无出路。受不了这打击,我逃避了一周,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一周后,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,这不应该是什么打击。女朋友也激将我,这点打击都受不了,以后还能成什么大事?
我静下心来,认真研读了三个审稿人的意见。写的不好的地方,我通过继续阅读大量文献,重写前言、摘要和结论。要求补的实验,我全部补充,力争没有瑕疵。审稿人认为应用不创新,我就重新寻找新的应用。那段艰难的日子里,我的心是冷的,血是凉的,但心也是坚韧的。我坚信自己没那么差,命运将我放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,我应该有能力而且也必须爬过这道难关。感谢女朋友在我最最困难的时候的一路陪伴和鼓励。
终于2月10日,过年前十天,我将重写后的稿子,投到了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这个杂志,第二天稿子分配到了副主编Prof. Albena Ivanisevic (据说很认真比较严格的一个人,这个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她曾找了四个审稿人……)。老板很不看好我的文章,说我的文章没有新意,觉得ACS审稿严,比较玄。但我不这么认为,这点最后的、虚无飘渺的自信来自于我这几年不下2000篇的文献阅读量。为了文章,我咬着牙等待,不回家过年,但好在有女朋友的陪伴,苦涩的日子也有着属于我自己的幸福。
3月13日,非常开心,终于收到了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这个杂志的小修意见,给两周修改时间。而且只有两个审稿人,一个审稿人要求补充催化结束后的TEM和XPS,非常nice。另一个审稿人说我的文章写的好,同时提了五个问题,关于催化的一些专业术语,可以看得出来,是做催化的,而且非常认真。非常感谢他们,他们比较客观,没有看轻我,而且给了我机会。以后一定多投ACS的杂志,审稿效率高,而且审稿认真严谨,不至于只粗略看下稿件,就说和某某很像,没有新意云云。看来以后,如果我做了审稿人,我也得认真审稿,不要一棍子把别人打死,即便要拒,也要给作者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,方便提升文章水平,以便进一步投稿,要尊重论文作者,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。
最后一关了,我再次重新合成纳米材料,制好样品,结果不幸学校仪器坏掉了,没办法只好送外样,时间来不及。然后我给副主编Prof. Albena Ivanisevic写信,要求延长一周修改时间,编辑很爽快的答应了。外单位的测试老师非常友好,第一次测试时样品出了问题,我立刻再花两天时间重新制样,他周末出差还特地安排学生帮我测试,非常谢谢她。运气不错,得到的TEM和XPS的测试结果和预想的几乎一致,很完美。审稿人的意见我逐一回答,认真回到。终于3月30日凌晨提交,4月1日早晨就收到了文章接收的消息。
回想起这其中的种种艰辛,我想要对自己说,同时也和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朋友分享:
(1)不要看轻自己,要坚持,一定要坚持。坚持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力量,也只有坚持才会赢来别人的赞赏和真诚的帮助。如果真的痛苦,觉得自己受不了了,那就小小的逃避一下,但一定记得回来,哪怕是爬也要挺过去。
(2)多看文献,而且要“虚心”看文献。遇到一篇文章,不要一看到就说“这么简单的东西,这么水的东西也能发”这种蠢话,如果想真的进步,记得先看到每篇文章的有点,先把优点学到手,才有资格批评别人。简单的东西别人能发,可能是因为写的好,更要认真虚心学习。
(3)遇到不会的实验操作,如果周围人不会,记得查文献,找人请教。
(4)写好的文章让周围人多看看。不要抱着“我的东西,**看不懂”之类的傻话,如果不懂的人都懂了,那才是真的写的好。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,别人提出的问题都要重视,而这可能也是这个领域的缺陷,虽然不一定对要认真考虑。
(5)要尊重审稿人。对于那些提了建设性意见的审稿人,一定要抱着感恩的心,认真提升稿件的质量。